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不过度迷信自己,是成熟的标志之一
发布日期:2020-04-09 17:37:05       作者:鲁南制药集团       浏览:85.3万

1. 最近我在写一项调查报告,折腾好多天,文章才初步成型。我反复修改,直到截止日期临近,才终于提交上去。


交完报告,我松了一大口气。


老师在收到我的文件后立马问了一句:“确认无误了吗?”


我很自信地回复说:“绝对没问题!”


说完这话,我也没有再检查。


结果第二天收到批复的时候,内容还是显示了好几处差误。报告里面的数字比较多,相差一个0或是一个小数点,都会相差甚远。


老师问:“为什么昨天的报告你没有检查就给我?”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好回复说:“我以为用电脑算出来的就是正确的。”


事实上,在资料整理阶段,我就觉得跟老师要资料是件很为难的事情,我以为那样只会显得自己不专业,以至于整个过程一直在没有资料的状态下将就着进行,导致后面出来的数据不够精准。


在我“足够用功”的自我陶醉下,我越发觉得我的思路是正确的、毋庸置疑的。


老师知道后,教导说:“如果你能站在我的立场上,想象如果你是我,会希望读到一份怎样的报告,那么你就会摈弃自以为是的思维,做出与我期待相一致的报告。”


我也暗自懊恼,我曾不止一次地被自己的“自以为是”打败:我以为不能的事情,便不去行动;我以为没错的事情,便不去检查。


太过沉浸在自己的感觉里,就容易被自己的感觉误导。但有时候事实并非是我们想的那样:你以为不能的事情,试一下或许可以;你以为足够好的东西,也许离完美还有很大的空间。


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去自我中心”。不过于迷恋自己的感觉,用他人视角来看待自己,才会有更客观的答案。


彩虹.jpg


2. 有一次出门坐出租车,被拖着绕了很远的路。


上车后,我告诉司机目的地,他胸有成竹地回我说,这条路他经常走,很熟悉,不用开导航。


于是我不再看路,低着头刷朋友圈。


等我偶然抬头的时候,发现司机已经把车转到了一条岔路上。我知道从这条岔路出去,就必须走上五六百米的回头路,在下一个路口调头才行,便再次问他是否知道怎么走。


他还是肯定回我,并说:“这样出去之后再绕一下,也不远。”


我说告诉他说,其实要么在上一个岔路,要么在下一个岔路转弯,都可以直接穿过主干道,到达我们要去的那条街。


他没说什么,只是嗯了一声。


后来绕了几分钟,还是没找到目的地。他郁闷地说:“这片儿怎么变化这么大?”


幸好,后面还是跟着导航找回来了。


司机并不是故意绕路,只是他以为凭着自己的经验能到达罢了。


经验固然是可信的,但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去年可行的经验放在今年未必有用,过于迷信自己的经验,思维就被圈住了。


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不难,难的是适时从自我的圈里抽出身来。


IMG_0941.jpg


3. 有句话说,谁也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可谁都满足于自己的智慧。


我们看世界时,总以为自己站在世界的中心,却忘了世界的盲点就是站在中心的自己。


前不久看了一场演讲,演讲者分享了一次飓风席卷休斯顿前后的“趣事”。


气象学家出于专业角度,在飓风到来前一周就已经提醒当地居民,飓风带来的降水量会很大,但是没有人相信,因为他们从没有经历过。


市民们依然无所作为,结果在一周后迎来了洪灾,造成了重大损失。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和自己过去的经验发生冲突。市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看到了预警,但没想到会这么糟糕。


他们对自己最大的误解,恰恰是以为自己知道。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实在太常见了:

“我以为事情不会这样。”

“我以为我明白了。”

“我以为不会出错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凭意愿行事,莽撞而不自知。最后,感动了自己,却白费了努力。


打破对过往经验的迷信,才能跳出固化的思维,看到自己的盲区。


孔子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主观臆断,不武断定论,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大部分人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当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才有可能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永远不要过度迷信自己。凡事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了解,多一些换位思考。不满足于自己的智慧,才能逐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