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邂逅启达力®丨古方今用,古人真的有预见性吗?
发布日期:2021-03-02 08:26:45       作者:鲁南制药集团       浏览:61.6万

▲文章指导: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屈会化教授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疫情爆发,抗疫战场上,古老的中医焕发着新的生命力,一把草药,一根银针,成为抗击疫情的利器。


援鄂抗疫的捷报中,江夏方舱医院所有收治的患者中,没有一例转为重症,没有一例治愈后复阳性,医护人员也是零感染。


“从参与者变成了主力军”,中医药全程参与此次疫情的防治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历史上每一次瘟疫一样,中医药又一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指出:“这是中医第一次以阵地战的形式加入到国家级疫情防治中。我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零加重、零复阳、零感染。”中医方药的使用,上演了一场时隔千年的问诊,古人真的有预见性吗?


这一疑问,是灵魂之问,是众人心中之疑惑。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中医的智慧凝聚了古人千年的经验,经过数千年的逐渐积累,历经千万次的火炼锤楪,才有今日我们的信手拈来。这种“预见性”是中医数千年行之有效的最好体现。


中医药抗疫史


瘟疫又称温疫、天行温疫、时疫等,感受“疫疠之气”而发的多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由于受古代的客观条件所限制,古人无法判断所感染的病原体为何物。明代医家吴又可指出温疫是天地间存在着的一种异气,又称作“厉气”、“疫疠之气”。


微信图片_20210302082337.jpg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中国至少先后发生过352次大型瘟疫。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因时因地不同,形成众多经验性著作,如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防治瘟疫著作;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最早记录天花症状;明代吴又可《瘟疫论》中提出“戾气”学说;清代温病学说创立 ……古代医家对时令发热性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冠疫情爆发时节与特点


在健康报的独家专访中,仝小林院士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做了如下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寒湿(瘟)疫”,是感受寒湿疫毒而发病。所以这样归属,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病发于冬季,而且主要是从冬至(2019年12月22日)开始,经历了小寒、大寒节气,这个时间段是一个高发期。按照“冬九九”来看,发病正值“一九”前后(2019年12月22日~2019年12月30日)。所以,在这个季节,“寒”邪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对于“湿”,武汉的湿气本来就挺大,今年尤甚。以往这个时候,武汉开始降雪了。而2020年1月阴雨绵绵天气持续了16天,湿气非常重,这也是一种反常的天气。


“非其时而有其气”(《伤寒论》),该特别冷的时候反倒不冷,该下雪的时候反而下雨,就容易出现瘟疫。“疫”本身是指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寒湿(瘟)疫”,之所以加“瘟”字,是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病名。因为武汉2020年初是个暖冬,这个“瘟”字反映了当寒反暖的意思,它是在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一种气候、物候下形成的。


新冠病毒感染虽然有现代医学的命名,但从发病学的角度看,新冠肺炎应该属于中医传统的“寒湿(瘟)疫”。


微信图片_20210302082330.jpg


由此可见,是古人早已熟知“风、寒、湿”等诸类致病之邪,才会“神一样”的预知了今天所发生的”新”冠肺炎。并预先为他的“子子孙孙”准备好了“方子”。包括荆防在内的“方子”,实际上经过了万年之渐积,万年之渐聚,千万次之铁锤,千万次之火炼。然此而后,才有了我们的“点击即现”。


启达力®(荆防颗粒/合剂)组方来源于荆防败毒散,组方中以“辛”味药为主,以透散疏利见长,对表证初起尤为适宜;有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之效,适合于外感风寒湿邪初起,对头疼身痛、胸闷咳嗽、痰多色白、苔白脉浮者均有效。在此次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黄煌教授推荐荆防败毒散用于群体性预防用药。


古人的“预见”,实际上是中医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与经验为此次疫情防治提供了参考指导。


参考文献:

1.胡杰,赵琰,屈会化. 荆防败毒散与疫病防治[N]. 中国中医药报, 2020(07).

2.黄煌.基于经方医学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02):152-156.

3.全瑞国,韦丽琴,郑东华.古代瘟疫的中医药防治启发新冠肺炎的思考[J].北方药学,2020,17(08):176-178.